Tuesday, April 17, 2007

Cover Story 洋基 尋找聖杯

改善老化的投手陣容,將是重返榮耀的第一步。
撰文:瘦菊子

 不了解大聯盟變遷的人,看洋基連六年沒拿到世界大賽冠軍(World Series champion),就認為洋基光輝不再,我認為那是錯誤的解讀。造成這個誤讀的因素,在於拿近六年和1998年到2000年的世界大賽冠軍比較,而以為2001年起至今的洋基不夠好。其實這種看法,是老闆和只看世界賽的球迷心態。老闆史坦伯納(George Steinbrenner)留下經理托瑞(Joe Torre),就表示肯定他帶領洋基,還十分具有競爭力。

失去王冠的貴族

 球季賽成績,仍然是一支球隊好壞的主要觀察座標,1998至2000年洋基拿世界大賽冠軍期間,球季賽戰績如下表:

球季 勝負 勝率
1998 114-48 .704
1999 98-64 .605
2000 87-74 .540

 可以看出1998年球季是托瑞為洋基在二十一世紀末前,建立起一波新高峰,季賽.704的勝率,僅次於1927年經理哈金斯(Miller Huggins)110勝44敗、勝率.714,洋基史上第二高。要一支球隊年年保持這樣的高峰,是神話、也不實際。哈金斯是逐漸再創洋基盛世,並非一步登天,1925年洋基勝率.448,美聯倒數第二,只贏波士頓紅襪,但兩年後脫胎換骨,傲視群倫不可一世!
 洋基在2000年只有.540勝率,是托瑞時代最差戰績,美聯最強的是白襪,95勝67敗、勝率.586,連運動家、水手、印地安人都比洋基出色,但洋基在美聯東區排第一,季後賽分別打敗運動家和水手,而在「地鐵大戰」四勝一敗贏了大都會,才完成世界大賽冠軍三連霸。只能說季後賽打得順手,但那年不是最強的洋基。
 再看新世紀六年來洋基的表現:

球季 勝負 勝率
2001 95-65 .594
2002 103-58 .640
2003 101-61 .623
2004 101-61 .623
2005 95-67 .586
2006 97-65 .599

 沒有一年戰績比2000年差,年年打進季後賽,其中兩年美聯冠軍、四年美聯東區第一,怎麼能說洋基變「弱雞」了?或斷言「洋基王朝」不再?僅僅是打季後賽不理想吧。季後賽能否直達世界大賽,進而奪冠,和短期系列戰中,球員身心調整、臨場狀況的掌握、情報蒐集精確度有關,不盡然等同於球隊水準。

奪冠難度增高

 從賽程的沿革來看,要拿聯盟或世界大賽冠軍,難度越來越高。從1910年到1919國家聯盟和美國聯盟各有8隊,每季每隊各打140場,和聯盟內的另外7隊,每季各交手20場,其中10場為主場,10場為客場,很單純,球季戰績最好的一隊就是聯盟冠軍隊,兩聯盟冠軍爭世界大賽王座。
 1920年至1960年,國聯和美聯每隊每季比賽154場,1961年起增至162場。而且1961年美聯增加了加州天使隊、華盛頓參議員隊(1972年搬到德州,改名遊騎兵隊),美聯變成10支,1962年國聯也新增紐約大都會隊、休士頓太空人隊兩隊,兩聯盟各10支球隊。1969年起兩聯盟又各續增兩隊,國聯蒙特婁博覽會隊、聖地牙哥教士隊,美聯是堪薩斯城皇家隊與西雅圖水手。兩聯盟各分成東、西區,然後分區第一打5戰3勝制聯盟冠軍賽,再爭聯盟冠軍及世界大賽資格,1988年聯盟冠軍賽改為7戰4勝制。
 1993年國聯再新增佛羅里達馬林魚和科羅拉多洛磯隊。由於球隊增加,大聯盟不得不從原本東、西兩區外,又各增加了中區,1994年起兩聯盟重新分區,各分為東區、中區、西區。但季後隊6支隊伍不好安排賽程,決定兩聯盟各增加一支隊伍進季後賽,因此才有「外卡」制;也就是聯盟除了三個分區冠軍外,勝率最佳的球隊,以外卡身分挺入季後賽。

打擊名將如雲

 1973年美聯採DH制,投手不需要下場打擊。1997年還有跨聯盟比賽,和另一聯盟球隊得打12至18場。不只洋基,美聯紅襪、運動家,國聯道奇、巨人、紅雀等傳統隊伍,不要說世界大賽,連拿分區冠軍都不是易事。
 1921年至1928年,哈金斯(Miller Huggins)帶領洋基6次美聯冠軍、3屆世界大賽冠軍,史上洋基第一代王朝;1931至1946年麥卡錫(Joe McCarthy)創造了第二代輝煌,7次世界大賽冠軍,8次美聯之王;第三代由經理史坦哥(Casey Stengel)領導,1949-1960年帶領洋基,拿下10次美聯冠軍與7次世界大賽冠軍;這都是沒分區季後賽的時代。托瑞可說帶起了史上第四波高峰,且難度高於前三代;季後賽要連闖三關,才能拿得到冠軍金盃。
 20年代洋基名將如雲,有全壘打王貝比魯斯(Babe Ruth)、「鐵馬」賈里格(Lou Gehrig)主要投手是潘納克(Herb Pennock);30年代是賈里格和迪馬吉(Joe DiMaggio,台灣慣譯為狄馬喬),主力投手有葛梅茲(Lefty Gomez)和魯索(Marius Russo);4、50年代是迪馬吉、曼托(Mickey Mantle)和貝拉(Yogi Berra),投手主力有福特(Whitey Ford)和羅培(Ed Lopat)等。
 對照洋基現代的名將,打擊部分:

姓名 打擊率 上壘率 長打率 全壘打 打點 備註
貝比魯斯 .342 .474 .690 714 2217 12季全壘打王
賈里格 .340 .447 .632 493 1995 兩屆MVP、3季全壘打王
迪馬吉 .325 .398 .579 361 1537 3屆MVP、兩季全壘打王
曼托 .298 .421 .557 536 1509 3屆MVP、4季全壘打王
吉特 .317 .388 .463 183 860 3屆金手套、1季安打王
A-Rod .305 .386 .573 464 1347 兩屆MVP、4季全壘打王
吉昂比 .292 .413 .541 350 1144 1屆MVP、3季上壘率王
威廉斯 .297 .381 .477 287 1257 4屆金手套、1季打擊率王

 看來現代洋基名將不如老洋基的名人堂巨星,不過,1945年羅賓森(Jackie Robinson)從黑人聯盟加入道奇開始,大量黑人球員進大聯盟,改變了比賽強度和球團生態,還得扣除棒次、場地、對手、賽制與投手的分工度等等因素,這些巨星們的實力差距,並不會太大。另外,除吉特和柏尼威廉斯外,其他都自由市場交易來的,貝比魯斯雖然從紅襪來的,但在洋基打了15年球季,也夠代表性了。因而,很難有客觀的評量標準。

投手老化嚴重

 而洋基近六年和世界大賽無緣主因,在於傷兵太多,名投多但老化現象嚴重。我們來看早期洋基雄霸世界賽的王牌投手,當時的年紀:

年代 投手 年紀 在NY的世界大賽戰績
20 潘納克 1928年34歲 3勝2敗
30 葛梅茲 1937年28歲 5勝0敗
40 魯索 1943年28歲 2勝0敗
50 福特 1964年35歲 10勝8敗
2000年前 孔恩 1998年35歲 2勝0敗
2000年前 派提特 2000年28歲 3勝4敗
2000年後 穆西納 2006年37歲 1勝1敗
2000年後 強森 2006年42歲 0

 顯示2000年後的王牌投手,都比前五個輝煌時代的投手年紀大。對照去年世界大賽冠軍,紅雀卡本特(Chris Carpenter)2006年31歲,2005年白襪年紀最大的四大先發康崔拉斯(Jose Contreras),2004年紅襪席林(Curt Schilling)37歲,2003年馬林魚的威力斯更年輕(Dontrelle Willis)21歲,2002年天使烈奇(John Lackey)也才23,2001年響尾蛇兩大巨投強森37、席林34。現在的洋基顯得太老。
 今年還是沒太大改善,只有王建民和井川慶算新生代;回鍋的派提特35歲了,可能有舊傷沒全好,狀況不是很穩定,2006年自責分、被全壘打和保送,都是他近六年來的新高;穆西納很穩,卻偶有小傷;而老強森期待他康健無傷,是奇蹟!雖然我相信洋基2007年還是相當有競爭力的強隊,不過,強化農場系統,培養像王建民那般,夠獨當一面的投手,才是當務之急。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