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Book] 2008兵臨北京城
「2008兵臨北京城」先睹為快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中國人的心開始大了起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中國人在二十一世紀初準備幹的一件大事,就是二○○八年北京奧運,我相信這只是中國人的大舞台之一,未來,還有很多很多,只是北京奧運是第一個,也是眼前所能見到的最大舞台。
要分析未來的趨勢,必須有宏觀的歷史見證。中國人在奧林匹克運動會悶了一個世紀,直到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才開始揚眉吐氣,二○○○年雪梨奧運徹底揮別東亞病夫的臭名,於是,中國人的心開始大了起來,光是參加別人主辦的奧運會已不能滿足,中國人規劃出自己的大舞台出來,決定要在二十一世紀之後親手主辦一次奧運會,中國人的野心實現了,地點在北京,時間為二○○八年夏天,至於最後的成效如何? 坦白說,中國人的心是很忐忑的。
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古都,它擁有三○○○年建城史和八○○年建都史。說到北京,它幾乎就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從中國歷史的的軌跡來看,誰掌控北京,就意味著抓住中國人的心。天時、地利、人和的北京城是中國主辦奧運的不二選擇。有了雄心、有了難與匹敵的北京城之後,中國人要主辦奧運似乎是有了什麼? 又缺少一些什麼?前面說到,中國大陸在洛杉磯、雪梨奧運兩度大翻紅之後,心開始大了起來,中國已經是世界運動強國了嗎? 金牌數就代表著運動強國嗎? 沒有舉國體育制度,會讓中國運動員在奧運裡奪金牌數在二十年內就破一百枚嗎? 中國還是外強中乾的體質嗎?
而更急迫的是,中國有足夠的優質軟件人材能辦好二○○八北京奧運嗎?一堆的問號攤在眼前,我嚐試著用多年來運動趨勢分析的觀察角度與無國界的眼光來找出蛛絲馬跡或全盤的解答,它的基礎是一部一九三二年到二○○八年的中國人奧運物語,然後用感情的、人性的、邏輯的思維堆砌出全貌-北京五環通。
◎黃承富說:這是一部1932年到2008年的中國人奧運物語
魚群來了,撒網吧!
北京奧運是個超大魚群,滾來滾去的錢潮估計有一千八百億人民幣(折合約七千三百億新台幣),機靈的生意人都嗅出該是撒網的時機了,因為超大魚群的出現不是年年有,唯有當機立斷、抓住機會才叫成功。
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再只是拼競技,一九八四年洛杉磯奧運之後,也拼商機。依我的觀摩,北京奧運不同於漢城、亞特蘭大或雪梨,她的軟硬體建設遠遠不足,運動管理科技人才落後,但北京享奧運被期望的程度又高於漢城、亞特蘭大、雪梨、在沉重的壓力下,北京奧組委承受著成功必須在我的包袱,於是,北京尋找成功,外來客尋找商機,雙方一拍即合。
在北京人眼中,外來客的助力來自於兩個管道,一是國際型大企業的洋商,另一是同文同種的台灣、香港,由於香港的回歸,拉近和北京的距離,使得台灣企業只能在尷尬的角色中玩鴨子划水遊戲,眼睜睜地看著港商在北京奧運錢潮裡翻滾。
北京市曾向香港企業進行招商,投資額估為九百三十六億港元,幾乎就是北京奧運錢潮的一半,招商是公開化的,讓人眼紅,項目是大到奧運場館,小到地鐵的自動驗票機,由於北京青睞香港,也讓港商取得外來客染指北京奧運商機的代理權優勢,相對地,台灣客雖然佔有講普通話的利基,但要首港商拼北京奧運商機,明顯就是少了肌肉的爆發力。
香港在北京設立的外商投資金額為一百七十九億美元,穩居北京外來客之首,來自台灣的投資顯然不夠看,但北京還是願意把機會讓給台商,特別是要借助台灣企業能做到的高品質產能且又合理的價位。
在北京碰到一位台商王先生,他的專長是油漆業,屬於台灣中小企業一族,他每月頻繁往返北京、台灣,沒人想到油漆業和北京奧運有啥大關係,而王先生眼尖,早在北京拿到二○○八年奧運主辦權時就觀察到北京三環以內的建築物都要粉刷門面,北京投入資金化妝,當然要用最好的化妝品,而台灣油漆業的素質遠高於中國大陸,把貨拿出來比一比,王先生就標到一部份的工程,金額在三百萬美元左右,雖非大餅,但已是夠讓王先生找到自己事業的另一個顛峰。
到北京奧運錢潮裡打拼,已逐漸分成三種態勢,屬於場館或建設大餅的工程由國際型大企業承包,日本、南韓、澳大利亞要介入科技、綠色環保或交通的產業透過香港仲介,高品質且合理價位的小項比較容易讓台商到手,這是市場競爭現實的一面。
關於台商在北京奧運商機的著力點,比較可行的產業有: 英語教育、體育用品、環保、媒體公關及旅遊業,這些都是台灣中小企業的優勢項目,或許在競爭過激的台灣市場已經漸失競爭力,但二○○八年奧運前後移植到北京卻正好搭上熱潮。
遠在加拿大溫哥華的旅遊業台商也不忘前進北京,在奧運前策劃一系列的北京奧運青少年觀摩團,令業者意外的是一趟需要遠渡重洋的文化尋根之旅竟是團團滿,若要問為什麼? 只能說北京奧運的熱力無法阻擋,選擇逃避只是失去另一次成功的機會。
經營高檔傢俱業的新加坡華人張先生試圖要打開北京奧運的商機大門,他透過大陸人士經營的仲介業打點,很快地就找到北京房地產內裝配置業界的「一把手」(關鍵人物之意)居間斡旋,生意快速擴展,張先生說,北京的新市場消化掉他在庫存上的壓力,沒想到北京奧運改變了現實生意的瓶頸。
台商與新加坡華人都是北京奧運的邊緣客,雖然能用普通話和北京溝通,但思想與文化的差異懸殊,很難在生意的思考上同流,所以前進北京奧運的模式都是要和當地人合作或經由仲介,往往會讓不夠大塊的餅再縮小一些。
不管是台灣、香港或新加坡華人要前進北京,帶鈔票去砸,不如帶頭腦去。依我觀察,北京大企業不缺錢,缺是的人才,一位地產業的大亨劉姓老闆說,他可以在一夜之間下決定去買一座十八洞的高爾夫球場,卻可能花一個月也找不到適當的專業管理人員,這位劉姓老闆的觀點很準確。
像是年產值近兩千億人民幣的中國大陸廣告市場,隨著北京奧運迫近而持續加溫,大陸本地業者和外商廣告公司進行一場世紀的卡位戰,若拼資金,誰都不服誰,但舞台變大,專業經理人才卻凸顯不足態勢,類似這些人才軟件不足的現實面,正好是台灣,香港及新加坡華人可以彌補的缺口。
傳說中的「不到上海,不知道錢少」,想要前進北京奧運亦如是,中國大陸與北京大企業豐沛的資金足夠嚇倒外來客,過去所說的「台灣錢淹腳目」已成歷史,新的名詞可能會換成「北京錢淹腳目」,套一句職場慣說的一句話-「北京奧運是大錢庫,有本事就去拿。」
百年以上歷史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首次在華人的土地上舉行,也讓分道已久的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及新加坡華人重回到一個思考點上去想問題,中國人愛說「肥水不落外人田」,儘管海峽兩岸、四地各有不同的政治背景與盤算,但華人華竟是華人,北京如果要丟出奧運商機,華人是優先選項。
北京奧運商機有限,請問,你(妳)準備好了嗎?
資深棒球作家黃承富的新書
元月正式登場
奧運嚐鮮價每本200元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